智能制造与智慧交通学院为苏州城市学院的二级学院,由机电工程系和轨道交通工程系合并组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00余人。
学院顺应国家战略和顶层规划,将数字化、智能化作为专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充分彰显工科育人特色,强化产业链与人才链的深度融合;面向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建造行业,积极探索未来新兴产业发展新态势,打造勇于实践、积极创新、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现有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智能建造、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8个本科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53人,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12名,博士44名。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1人、第三层次3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江苏省“双创人才”1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1人,省级以上人才称号15人次,已经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院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三全育人,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坚持以赛促学,鼓励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创新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学生参与授权专利10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承担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6项,学科竞赛累计获奖189人次,其中国家级奖项60人次,省部级奖项128人次。在求学深造方面,约12%的毕业生被苏州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录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班级,自办学以来116名学生进入包括纽约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普渡大学、伯明翰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世界顶尖名校在内的国内外高校深造,许多优秀毕业生就职于微软、博世、三星、比亚迪、松下、越疆、博众精工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学院以教学研究为抓手,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培养卓越拔尖人才重点打造高水平课程。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教学比赛,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项;主持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江苏省产教融合一流课程1门;主持教研教改项目15项,发表教改论文20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4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获奖18项,其中国家级教学竞赛奖励6项。科研方面,学院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和市厅级科技奖励8项;主持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15项以及企业横向项目10项。
目前,学院已与20多家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通过教学研究、学术交流和科研协作活动,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学院现有江苏省先进感知与智能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安全防护工程研究中心智能建造研究基地,与企业共建苏州交通运输大数据创新应用实验室、苏州市排水管网机器人技术应用创新联合体、国裕集团创新服务联盟、高档数控机床主轴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面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需求,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合作成立了“伊之密机器人自动化技术与应用”“德创智控机器视觉技术与应用”“电气智能装备”“凿岩工具智能制造”4个产教融合基地和19个教学实践基地。在智能载运装备关键机构设计、工业机器人、专用和通用车辆设计制造、控制仿真等方面与多家企业对接,解决企业实际需求,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未来,学院将进一步立足制造行业、紧跟智能趋势,助力交通强市、强化智慧赋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创新应用为导向,致力于培养供需匹配度高、创新能力强、专业技术硬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